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史记》引语 先秦 · 无名氏
狡兔死。良狗烹。
高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韩信引人言。○逯案。韩非子说储下。太宰嚭大夫种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又《汉书》蒯通传。欲说韩信令背汉。引语曰:野禽殚。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知此语始自太宰嚭。辗转成为习语。故有繁简文字之异。今依《史记》录之。)
狐援辞 先秦 · 无名氏
《吕氏春秋》曰:狐援说齐湣王。王不受。狐援出而哭三日。其辞曰云云。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王曰:行法。狐援乃言曰云云。
先出也衣絺纻。
后出也满囹圄。
吾今见民之洋洋然。
东走而不知所处。
有人自南方来。
鲋入而𩷪居。
使人之朝为草国为墟。
殷有比干
吴有子胥
齐有狐援。
已不用若言。
又斮之东闾。
每斮以吾参夫二子者乎(○《吕氏春秋》贵直篇。《诗纪前集》七。)
题后集 唐 · 薛能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
常感道孤吟有泪,却缘风坏语无情。
难甘恶少欺韩信,枉被诸侯杀祢衡
纵到缑山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
咏怀 其二 清 · 吕法曾
梁鸿草野人,枯隐亦为拙。
韩信一匹夫,富贵念何热。
南阳有高士,可以称人杰。
自比于管乐,实伊吕之埒。
少小慕文儒,剑术破其迂。
敢希成功后,辞爵返田庐。
吴彦成墓志铭 北宋 · 梅执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九、《敬乡录》卷三、《金华文徵》卷一八
宣和二年冬承信郎吴翁待次京师,闻青溪盗日炽,亟命舟东下。
或挽而留之,不可,曰:「吾母垂白,与盗近,其忍一日安此乎」?
比渡江,杭州已陷,遂间关浮海,道明以趋东阳
距家仅一舍许,卒遇盗,不得归,盖三年二月庚午也。
五年,其孤驰介乞铭于滁,不果作,明年又以书来曰:「先公生负气节,喜从贤士大夫游,其志非浅者,而不幸死于盗,必弗得铭,无以葬。
矧公谢一切金久矣,何谀墓之嫌」?
于是为考次虔州会昌丞宗壬所状行而叙铭之。
翁讳圭,字彦成,世家婺之义乌
曾大父造,大父尧,父袍,皆隐德不耀。
翁资倜傥,形貌魁伟,遇事廓落,无所阿私,有以急告者,不问疏戚贵贱,悉怡然济之。
仓卒,值人健敏可用,辄尽诿以金帛,初不立券任也。
人亦感励自效,无肯负诿者。
邻里有争辨,率就质焉,无不得其平而去。
或议别居,多纷纷不决,须翁居间,乃曲听从,无复间言。
大抵其外和易谦恭,而中实严重不可欺犯。
县官吏豪右有为一非义,必委曲摧沮,使不得骋,以故毁誉常相半。
而翁固行,其志不夺,凛然有古任侠之风。
三舍法行,州岁贡士,多困于聚粮,翁每夙致厚赆,不俟其有谒也。
他日,比郡预贡士,有闻风而踵见者。
太学程生绩,家贫而窭,其亲大事未举,从故人贷钱三十万,将有营于浙,而同舍王汉臣悉受之,使持券取偿于兄,绩信之不疑也。
既达婺,出其券,兄辄绐曰:「是非汉臣书,须其归面质耳」。
翁恨绩留滞,召汉臣兄诘之,不变,即日出私帑代偿如其数。
县作浮屠绣川湖中,以奉双林大士,又作神霄玉清万寿宫,栋宇像设,所费皆不赀,翁一一乐施,不以累众。
州檄县急须米数百斛,县均赋于民,民嚣甚。
翁发诸廪所藏米,以白令曰:「米方腾贵,取于民必扰而难集,愿并代民输之,嗣请其值」。
信宿米达州,州大惊喜,以令为才。
初入国门,道遇乡士叶祖信者,方仆仆为故大学陈生裒具棺歛,翁遽曰:「暑溽如许,须众则事缓矣」。
立如所费周之。
其轻财重义出于天成,种种类此。
翁由孤童承家,料理生事,得所以操纵取予之术,坐致千金。
凡老于货殖者,皆自以为不可学。
而诸弟若侄,诜诜振振,举蹈绳准,相与为善,浸成望族矣。
俄叹曰:「吾念大姓辛勤立门户,不一再传辄荡析不能守者,常有妇间之」。
白县,世为义居,如其请,遂刊石,志不朽。
晚治第辟馆,延纳四方之游士,虽甚寒暑无倦容。
又方列治三阁,收置儒释道之书,使子弟宾客周旋其间。
此其为善之志,殊进进而未已也。
于是弗得其死,闻者惜之焉。
方东下时,余尝与论今日之盗,当以术取而不可以急攻,徒拥大兵从其后驱之,则浙以东将大残躏,万一有穷迫,且散而之海之闽,不易得矣。
如汉所必取项氏也,然舍项不取,而先使随何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审项已孤,一举而得。
正如善救焚者,必先毁旁近屋,以绝其延,乃易扑灭。
今盗据睦山谷而陷其官府,即出入跳梁,不过一郡间,若姑置勿问,而分命大兵屯浙东西州,使他道不得相因而起,盗亦畏缩不敢出巢穴,徐遣所募鎗杖手辈迭进而挠之,可以旬月而擒矣。
翁喟然曰:「此圭所以归之意也。
盗负险隘,非鎗杖手不可以深入,然此曹乌合,任气不相下,则心不一,心不一则力不齐,惟啖以厚利,而择一二猛士总帅之,庶几人人用命。
吾州有屠大防者,强力绝人,少习为儒生,不得意弃去,习武技而精。
平居饮酣,无所施其勇,往往公取牛羊杀食之,数近刑,辄有天幸得脱。
圭实遇之有恩,归致此人,盗不足破矣」。
其后盗平,问所谓屠大防者,果尝驰保翁家,久之弗去,自言当杀身以报。
翁转海上淹回,而翁之弟待弗尽礼,忽谢去,自遮护其所居,左右乡盗无一敢近。
既而破灭数十洞,斩获不可胜计,军前功第一,以白身授官至武功大夫,其子弟其奴并入赏典。
诚使翁在乡里不出,出而亟归,必且大捐金收召武勇,而用屠为之倡,威著远近,盗必不敢窥,婺守令必不逸,他盗必不起,而平民肝脑必不至于涂地,其为功也又岂止如屠而已哉!
翁在京师,宾游接武,争愿出力为翁用,有善中贵人者,功欲使因己,而翁笑曰:「男儿通塞,固自有命数,何至折腰屈膝事中贵人乎」?
判大宗正事普安郡仲忽闻而高之,荐出门下。
春秋五十有四。
卜以六年二月丙午葬县东缙云永昌村前山之阳。
娶陈氏。
子男三:曰宠,司越州士曹事,则乞铭者也;
曰颜老,早卒;
曰康老,尚幼。
女四:适太医助教宗公璋、顺昌府汝阴王铸,馀皆在室。
孙男一,曰克昌;
女二。
铭曰:
存亡死生,任侠之义。
伊吕孙吴,货殖之智。
迁史所推,殆有微意。
岂其崇进,奸雄之势。
龊龊文士,鲜足与议。
必也狂狷,奈何摈弃?
吾铭若人,以是无愧。
云南 唐 · 高骈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
大唐圣皇帝德配二仪。
光齐两曜。
仁沾动植。
圣役神龙。
煦万国若青天。
养兆民同赤子。
东邻弱水
西届流沙。
北通阴山
南抵铜柱
莫不贡琛而纳赆。
航海而梯山。
请混车书。
愿为臣妾。
是知卑微萤耀。
不敢并于太阳。
龌龊蹄涔。
焉能踵于神骥。
且自九彝八狄。
七戎六蛮。
虽居要荒。
尽尊中国。
纵外夷骄倨。
岂中国等伦。
且以蠓蜹之飞腾。
不离沟渎。
欲追鸾凤之羽翼。
拟接熛霄。
云南顷者求合六诏。
并为一藩。
与开道途。
得接邛蜀。
赐书习读。
降使交欢。
礼待情深。
招延意厚。
周公之礼乐。
孔子之诗书。
片言既知。
大恩合报。
复穷兵再犯朗宁
重陷交阯
两俘邛
一劫黔巫。
城池皆为灰烬。
士庶尽为幽冤。
转恣胸襟。
罔知悛革。
越巂之旧地。
相如之故城。
凌犯不休。
贪残转甚。
交阯都护
不闲理兵。
朗宁元戎。
未解诛寇。
受以侵欺。
容其残暴。
某比者亲征海裔。
克复龙编驾三千之师。
剿十万之寇。
南定县全军陷没。
如乾镇匹马不回。
罗和一空。
嘉宁俱尽。
赞卫段酋迁斩首。
骑将麻光亮亡躯。
李善龙面缚军前。
张诠生擒阵上。
沈白衣殁命之众。
如赤日消冰。
杀朱弩祛苴之军。
若红炉焰雪。
诺眉就戮。
思缙自裁。
董译龙之悽惶。
范昵些之窘沮。
江桥则尽底焚烧。
采筏则从头覆没。
波封瓦解。
扶耶大隳。
容易诛锄。
若高原之纵燎。
等閒扑灭。
如顺阪之走丸。
收复城池。
扫殄妖孽。
仗睿谋之果断。
资神术而追擒。
韩信灭赵之功。
乐毅定齐之策。
其于胜负。
诏国同知
昨日来镇西川
移徙汾水。
仗节单车。
大开城门。
放出人物。
固无疑阻。
直拟诛锄。
前诏王遣张栋成等扬言和好。
身才入境。
兵已继来。
侵欺大国。
荧惑元戎。
戮仆之仪。
须依古典。
已军令处置。
诏国前后俘获约十万人。
今独送杜骧妻。
言是没落。
杜骧守职。
本在安南
城陷驱行。
故非没落。
星霜半代。
桎梏几年。
李氏偷生。
空令返国。
杜骧早殁。
不得还乡。
今则训练蕃兵。
指挥汉将。
铁衣十万。
甲马五千。
邕交合从。
黔蜀齐进。
昔时汉相。
有七擒七纵之功。
今日唐臣
蕴百战百胜之术。
勋名须立。
国史永书。
且杜骧官衔。
李瑶门地。
不是亲近。
但王室疏宗。
天枝远派而已。
李氏并诏国木夹。
并差人押领进送朝廷。
是故牒。
丞相刘忠斋书1288年7月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三、《叠山集》卷四、《少微通鉴续编节要》卷二七、《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二五、《古文奇赏》卷二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三○、《南宋文范》卷三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七月吉日,门生衰绖谢枋得谨斋沐裁书百拜,托友人吴直夫献于内相尚书大丞相国公忠斋先生钧座。
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义士能知天下之义士,贤者不相知多矣,能灼见三俊之心者,必圣人也。
某自壬戌以后,小夫竿牍不至门墙者二十七年,孰不以为简?
先生曰:「斯人也非简我也,必爱我也」。
今天下能知某之心者,孰有过于先生乎?
事有当言而不言,则非所以酬知己,某敢不避诛斥而僭言之。
君子之所为,必非众人之所识。
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
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
传曰:「人各有能有不能」。
先生之所能,某自知某必不能矣。
大元本无灭宋之心;
郝奉使将命来南,欲使南北百万亿苍生同享太平之乐,至仁也。
只此一念,自足以对越上帝。
贾似道执国命十六年,欺君罔上,误国残民,其恶不可一二数。
拘行人,负岁币,满朝无一人敢言其非;
兵连祸结,亡在旦夕,满朝无一人敢声其罪,善类亦可自反矣。
天怒于上,人怨于下,国灭主辱,理固宜然。
天实为之,人岂能救之哉?
大元之礼三宫亦可谓厚矣,大元保全亡国之臣亦可谓有恩矣,江南无人才,未有如今日之可耻。
春秋以下之人物,本不足道,今可求一人如瑕吕饴甥、程婴、杵臼厮养卒,亦不可得矣。
先生少年为伦魁,晚年作宰相,功名富贵亦可以酬素志矣。
奔驰四千里,如大都拜见大元,岂为一身计哉,将以问三宫起居,使天下后世知君臣之义不可废也。
先生此心,某知之,天地鬼神知之,十五庙祖宗之灵亦知之,众人岂能尽知之乎?
师友之相知,古今宁几人哉?
事有可效忠于清朝者,某不可不言,先生亦不可不察。
近睹路县及道录司备奉尚书省指挥江淮行省知管公将旨来南,根寻好人,根寻不觑面皮正当底人。
此令一下,人皆笑之,何也?
江南无好人、无正当人久矣,谓江南有好人、有正当人者,皆欺大元也。
何以言之?
之亡也,以八百国之精兵不敢抗二子之正论,武王,太公凛凛,无所容急,以继灭兴绝谢天下。
殷之后遂与周并立,使三监、淮夷不叛,则武庚必不死,殷命必不黜,殷之位号必不夺微子亦未必以宋代殷而降为上公也。
多士多方,依依然不忘旧君者三十年,成王、周公以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气,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视之。
太平君相待亡国臣民何如此其厚也!
岂非殷之旧国故都,犹有好人,犹有正当人乎?
唐人哀六国之灭者也,「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至今读者犹恻楚,六国臣子无一痛心刻骨,亦可谓无人矣。
楚怀王不过一至愚极闇之主耳,播弃忠直,信任奸邪,送死咸阳,无足哀者。
楚人乃怜之,如悲其亲戚,岂不曰楚本无罪,不过弱而不能自立耳。
楚灭矣,义陵一邑惓惓于旧君者惟一心,扶老携幼,肥遁桃源,后六百年,儿孙尚不与外人相接。
秦皇帝之威灵,蒙恬、蒙毅之智勇,岂不能尽执楚人而拘之?
天常民彝,不可泯灭,姑留此辈以劝吾忠臣义士可也。
岂非楚之旧国故都犹有好人,犹有正当人乎?
女真之破汴京也,劫二帝,据中原,土地人民皆其有矣。
粘罕多智人也,知地广人稠,未易心服,一读马伸、秦桧议状,为之动心变色,亟思一策处之。
尔后南北战者六七年,女真之待二帝亦惨矣,宋之臣子不敢置两宫于度外也。
今年遣使祈请,明年又遣使祈请,今年遣使问安,明年又遣使问安,一使死于前,一使继于后。
王伦一市井无赖狎邪小人耳,谓梓宫可还,太后可归,诸君子切齿怒骂,终则二事皆符其言。
行人洪忠宣拘留燕山,开门授徒,室燃敬其忠信诚悫,一日问之曰:「天下何时可太平」?
忠宣曰:「息兵养民则太平」。
又曰:「何如则可以息兵养民」?
忠宣读《孟子》齐宣王问诸侯救燕一章以对,和声琅诵曰:「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又读《孟子》乐天畏天一章,曰:「小国能畏天,大国能顺天」。
室燃曰:「善哉善哉,吾计决矣」!
曾几何时,密授秦桧江南称藩国纳岁币之说,而息兵养民矣。
女真自丁未以后,安处中原,享国百有八年,而宋自戊午甲午,偷安江南者九十七年,非秦桧之功,皆洪忠宣读《孟子》劝室燃之力也。
岂非江左臣子犹有好人,犹有正当人乎?
以某观之,江南无好人,无正当人久矣,求好人、正当人于今日尤难。
江南一愚儒耳,自景定甲子以虚言贾实祸,天下号为风汉先生之所知也。
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
朋友自大都来,乃谓先生以贱姓名荐,朝廷过听,遂烦旌招。
某乃丙辰礼闱一老门生也,先生误以忠实二字褒之,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
今年六十三矣,学辟谷养气已二十载,所欠惟一死耳,岂复有他志?
先生过举之后,求得道高人者物色之,求好秀才者物色之,求艺术人者物色之,奔走逃遁,不胜其苦。
中书行省魏参政之言勒令福建有官不仕人呈文凭根脚者,又从而困辱之。
此非先生之赐而何,然先生岂有心于害某哉!
大抵朝廷一番求贤,不过为南人贪酷吏开一番骗局,趁几锭银钞,欺君误国莫大焉。
今则道录司备参政管公将隆旨,根寻好人、不觑面皮正当人,又物色及某矣。
某断不可应聘者,其说有三:一曰老母年九十三而终,殡在浅土,贫不能备礼,则不可大葬。
妻子爨婢以某连累,死于狱者四人,寄殡丛冢十一年矣。
旅魂飘飘,岂不怀归?
弟侄死国者五人,体魄不可寻,游魂亦不可不招也。
凡此数事,日夜关心,某有何面目见先生乎?
此不可应聘者一也。
二曰有天下英主必能容天下之介臣,微介臣不能彰英主之仁,微英主不能成介臣之义。
某在德祐时,为监司,为帅臣,尝握重兵,当一面矣。
蒯通高祖曰:「彼时臣但知有齐王韩信,不知有陛下也」。
滕公高祖曰:「臣各为其主。
季布项羽将,而尽力乃其职耳,项氏臣可得而尽诛耶」?
某自丙子以后,一解兵权,弃官远遁,即不曾降附。
先生出入中书省,问之故府,宋朝文臣降附表即无某姓名,宋朝帅臣监司寄居官员降附状即无某姓名,诸道路县所申归附人户即无某姓名,如有一字降附,天地神祇必殛之,十五庙祖宗神灵必殛之。
甲申岁大元降诏赦过宥罪,如有忠于所事者,八年罪犯悉置不问,某亦在恩赦放罪一人之数。
齐虽不仕,食西山,亦当知武王之恩;
四皓虽不仕,茹商山,亦当知高帝之恩,况羹藜含粝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赦某屡矣,某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
今既为大元之游民也,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应之以为牛」。
世之人有呼我为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大元逸民者,亦可为轮为弹,与化往来,虫臂鼠肝,随天付予。
若贪恋官爵,昧于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此不可应聘者二也。
太母之恩亦厚矣,谏不行,言不听,而不去,犹愿勉竭驽钝以报上也。
太母轻信二三执政之谋,挈祖宗三百年土地人民,尽献之大元,无一字与封疆之臣议可否,君臣之义亦大削矣。
三宫北迁,乃自大都寄帛书曰:「吾已代监司帅臣具姓名归附,宗庙尚可保全,生灵尚可救护」。
三尺童子知其必无是事矣,不过绐群臣以罢兵耳,以宗社为可存,以生灵为可救,阳绐臣民以归附。
太母之为人君,自尽为君之仁也。
知宗社不可存,生灵不可救,不从太母以归附,此某为人臣自尽为臣之义也。
语曰:「君行令,臣行志」。
又曰:「制命在君,制行在臣」。
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尝告我矣。
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
某前后累奉太母诏书,并不回奏,惟有缴申二王,乞解兵权,尽纳出身以来文字,生前致仕,削籍为民,遁逃山林,如殷之逋播臣耳。
太母上仙久矣,北向长号,恨不即死,然不能寄一功德疏如任元受故事,今日有何面目捧麦饭洒太母之陵乎?
此不可应聘者三也。
今朝廷欲根寻好人,不觑面皮正当底人,某决不可当此选。
先生若以三十年老门生,不背负师门为念,特赐仁言,为某陈情于江淮行省知管公,愿移关诸道路县及道录司,不得纵容南人贪酷吏,多开骗局,胁取银钞,重伤国体,大失人心。
俾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报恩,天实临之。
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先生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干冒钧严,不胜恐惧战慄之至。
韨上听人鼓瑟 清 · 李锴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初制庖羲启,悲情素女扬。
律谙孚上帝,风正协明堂。
疏越宜虚凿,朱丝喜縆张。
和平昌品物,精一洽阴阳。
悦耳新声变,经时古乐荒。
雨深寒宝匣,尘定积珠囊。
师旷曾无匹,匏巴独擅场。
破弦人孰敢,胶柱理真妨。
有客穷涂在,何缘此器将。
殷勤弹赵曲,索莫凑齐王
兀兀幽燕底,栖栖韨井旁。
间能传髣髴,未易入清商。
大雅今谁作,元音岂遂亡。
洗心听再奏,吾意落三湘
论事劄子第一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昌谷集》卷一三
某窃见仁宗宝元庆历间,有事于西夏,其勇于见敌者,莫著于刘平、任福、怀敏。
其迟于立事,莫显于韩、范。
然而刘平、任福、怀敏之徒,每战必败,而一韩一范之歌,至有心寒胆破之语,则知用兵行师,要当以成就论胜负,而不在于惊人可喜者也。
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临敌善战,虽贵于拙速,而立纲陈纪,要在于巧迟。
司马仲达忍巾帼之耻,而羊叔子欸馈药之意,赵充国待䍐幵自定,宁沮诏书,王忠嗣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为国远虑,此皆号善用兵者。
诚以国势所关,人命所系,非可以轻举徼幸也。
某来自远方,不识边事,闻之道路,知出兵于唐、邓之间。
窃意襄州重镇,控扼南北,内屯精锐,外设沟堑。
使偏裨出战,无后顾之虞,胜负不常,无捣空之患,忽闻全军在行,大将交锋,传播所及,无不惊惧。
已往之事,不敢复陈矣。
今者前耻在念,后效有诏,自今以往,复作如何计议也。
汉高帝灵壁之败,收士卒于下邑,发老弱于关中
九江而教之畔,会韩信而与之合。
然后有京索之胜,而犹深壁于成皋,高垒于小修武,此皆前事显验,非深远难知者也。
古人亲履行阵,尚且千虑。
千虑之中,更防一失。
诸葛武侯所谓攻吾之过,所不可废。
今承平日久,未尝涉军旅之事。
士大夫有志当世,雅协时望,不过师友,简册者耳。
未尝躬跨鞍马,手援鼓桴,其临机料敌,当更却顾。
况于三使鼎出,襄汉独居其中,以言其兵则不如江淮,以言其险则不如关外。
徒以地近京洛,势当都会,其事不得不急,其人不得不重,则当深思远虑,求以计胜,而不可以力取也。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知其将之贤否而后可以用人,知其军之虚实而后可以设备,知其粮之所聚而后可以就食,知其地之险易而后可以行军。
其详在于算多,而其密在于用间。
至于斥堠之必审,壕寨之必择,推所从来,厥有端绪。
平居而士爱其将,见敌而士轻其死,缓急有宜,本末有序,非可以指日算效者。
胜负在前,迅若霆电。
愚不敏,敢以诚告。
为齐遗赵三书 战国东周 · 苏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熟,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
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
秦赵与国,以强徵兵于韩,秦诚爱赵乎?
其实憎齐乎?
物之甚者,贤主察之。
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
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质以为信。
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于韩以威之。
声以德与国,而实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
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
亡韩,秦独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
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
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
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王有已。
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
愿王熟虑之。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
天下属行,以谋王也。
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徐广曰:「根柔,一作芸柔,一作平柔)
于魏,反巠分、徐广曰一作王公。)先俞于赵。
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愿王孰计之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
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史记。赵世家》:「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于是赵乃辍秦不击齐。」案《战国策》十八作苏秦,彼篇多误,当以《史记》为正)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五十 韩淮阴侯 明 · 孙承恩
定伯雄图,登坛数辞。
用兵制胜,霆击风驰。
成功既高,执义亦固。
忘期赤松,英雄悔悟。
献书报燕王 战国 · 乐毅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
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遁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战国策》三十,又见《史记》,又见《新序。杂事》,小异。)
丞相御史议帝号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
己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
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
魏王始约服入秦,己而与韩赵谋袭秦,兵吏诛,破之。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除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
宋义出令军中 秦末 · 项王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史记·项羽本纪》)
请说齐王 西汉 · 郦食其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
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
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
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庾之,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
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汉书·郦食其传》)
遗诸侯王书 西汉 · 齐王襄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王齐。
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为齐王
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作「擅废高帝所立」)
又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为四。
忠臣进谏,上惑乱弗听。
高后崩,而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而诸吕以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史记·吕后纪》,又见《齐悼惠王世家》、《汉书·高五王传》,皆小异。)
下令立韩信楚王彭越梁王高帝五年正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
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魏相国建成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汉书·高纪》下)
尊号疏 其一 西汉 · 韩信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楚王韩信韩王淮南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
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
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
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
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书·高纪》下:五年正月诸侯上疏。)
夷三族令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汉书·刑法志》:汉兴约法三章,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答诸侯王韩信等上尊号高帝五年二月 其一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
虚言无实之名,非所取也。
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汉书·高纪》下)